2006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七年六月十日
  厦门(福建)
  全年环保投入约30亿元,占生产总值2.58%。开工建设东部燃气电厂、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翔安污水处理厂、杏林污水处理厂扩建等,推进液化天然气管道网前期工作。投资15054万元配合道路实施污水管道工程建设。
  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投资3.5亿元,完成网箱清退16440个,完成吊蛎清退25724亩,完成滩涂退养87952亩,使同安湾水体交换能力提高30%。
  泉州(福建)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3家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4个县市污水处理厂进入调试或即将完工;南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展顺利;投入58461万元建设LNG工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即将投入使用。
  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8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投入13个亿,实施96个项目,开展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全年全市投入环保资金39亿元,环保投资指数2.05%。
  南昌(江西)
  以“创模”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化、固废、宣教六大“创模”工程。加大了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投资1300万元对麦园垃圾处理场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投资3750万元将双港水厂取水口进行迁建,关停水质不稳定的下正街水厂;日处理医疗废物15吨的全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强化工业企业监管,安排2000多万元环保专项资金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治理进程;继续开展“八湖两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对抚河故道再次实施清淤截污工程;进一步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增建了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子站,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初步完成。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萍乡(江西)
  投资2亿元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将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关闭了存在污染隐患的五陂下水厂,改由水质良好的麻山水厂统一集中供水。市政府印发了《萍乡市交通噪声整治方案》和《萍乡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方案》,加强对交通噪声的治理,同时还决定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将改用清洁燃料,以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
  九江(江西)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7635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老鹳塘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9.13%,标志着“两湖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启动了日处理能力30万吨的鹤问湖污水处理厂一期10万吨的建设项目和九江市第二垃圾处理场工程;实施了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截污工程和龙开河故道疏浚工程。融资5.5亿多元,将“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工程、环境噪声整治工程、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工程”四项环保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内容。
  青岛(山东)
  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确定了59个治理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全市淘汰燃煤锅炉140台,超额完成50台的计划;青岛发电厂的4台机组和黄岛发电厂2台机组完成了海水脱硫设施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市削减SO28900吨,削减COD3270吨,削减比例分别为5.5%和5%。开展了楼山河、大村河、墨水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其中大村河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下辖的即墨、平度等5个县级市均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形成第一个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
  泰安(山东)
  以“创模”为抓手,大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个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使用;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市级环境数据中心、监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及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了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积极推广使用车用清洁燃料。建成并运行2座天然气母站、4座天然气子站,在建1座天然气子站,使用天然气的出租车1300余辆,公交车100余辆,每日可实现替代汽油11万公升。
  潍坊(山东)
  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正式启动“潍河及虞河流域水污染整治工程”,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2006年累计开工123个建设项目,完成建设投资50亿元。市区建成区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8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35%;投资7880万元,建成设计能力5万吨/日的潍坊高新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潍坊华潍热电有限公司建成2台140吨/时集中供热锅炉,市区累计新增集中供热能力460吨/时。
  郑州(河南)
  以“创模”为载体,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关闭375家污染严重企业,703家限期和停产治理企业完成治理任务;4家电厂如期完成烟气脱硫治理;5家企业的9台锅炉进行了脱硫治理;7家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全部完成。5家污水处理厂已进水调试,王新庄和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不间断运行和达标排放,共处理污水1.39亿吨,向金水河注入回用水2100万吨;新郑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巩义市垃圾处理场已开工建设,登封、中牟垃圾处理场正在前期准备。城区大气环境Ⅱ级以上天数为306天,Ⅱ级率达83.84%;省控4条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6%,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洛阳(河南)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10家燃煤电厂的24台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全年削减二氧化硫1.87万吨;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全年削减COD约2000吨。关闭、淘汰违法企业、污染企业及设备209家,实施限期治理、停产等整改措施企业113家,对城市区9家污染企业进行了搬迁改造,对3813家饮食服务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改造。
  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达到303天,达标率为83%,较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平顶山(河南)
  启动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应急机制,加大水污染防治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完成矸石山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4家电厂建成脱硫工程,完成了56台锅炉烟气深化治理任务;清理了229处市区北部违法堆放的煤堆、煤泥堆;停产整顿了56家小洗煤;关停整治了84台燃煤锅(茶)炉;各工业企业煤场、灰场全部完善了防扬尘设施。市区大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61天,优良率为71.5%,比上年度提高10.1个百分点;出境河流断面水质总达标率为70.8%,比上年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武汉(湖北)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汉西和汤逊湖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收集管网130公里。建成并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处理能力119万吨/日,其中二级处理能力为91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率达到52.19%,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建成新洲陈家冲2000吨/日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汉阳锅顶山1500吨/日垃圾焚烧处理厂。对南湖、汤逊湖等湖泊进行专项整治,关闭南湖5大排污口,排污量减少了80%,对汤逊湖实施了区域限批措施,清查汤逊湖周边建设项目615项。
  株洲(湖南)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龙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日处理能力为8吨的株洲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已投入运行。投入3000万元对石峰区清水塘地区的桎木塘、林家塘、龙舟、映峰一湖二湖等30余口池塘进行了镉污染治理;加大了对二氧化硫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株洲电厂投入2亿元完成了1号、2号、4号机组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08天,比去年增加10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善。
  岳阳(湖南)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广与使用天然气;规范管理城区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幅度增加绿地面积,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由2005年的0.143mg/m3下降到2006年的0.122mg/m3。
  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投入运行,结束了医疗单位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历史。危险废物管理趋向规范化,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依法处置、转移危险废物,完善污染治理设施,防止二次污染,全市共有21家企业取得了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
  珠海(广东)
  围绕“生态建设年”的总体目标,“生态珠海”建设成效明显,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提升“海上云天,天下珠海”的城市品牌。
  全面实施《珠海生态市建设规划》,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河涌整治及生态示范创建等10项环境工程;推进水资源安全体系建设,建成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初步构建了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构建了全市覆盖的环境执法体系和数字化环境管理系统,环保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汕头(广东)
  加大对新扩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共投入环保资金约19亿元,建成雷打石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澄海区清源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动工建设汕头龙珠水质净化厂一期技改及二期扩建工程,;建成金禧花园等居住小区管道供气设施和各区县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新增绿地面积96.42万平方米,城市防护林带0.28万亩。
  对重点污染源开展定期监测,实施跟踪管理;对新建项目严格把关,2006年全市“三同时”合格执行率100%。
  北海(广西)
  围绕“创模”工作,完成城市南岸污水管网工程,完成北岸系统工程量的75%,累计完成投资7072万元,完工后日收集污水量17.1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250吨/天,处理率达到85.79%。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市铺设管道燃气供气量达1.3万米,全市天然气入户居民达4000户。
  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共出动了620多人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执法检查,对存在污染隐患的6家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制度。
  河池(广西)
  河池市提出14项“城考”整改措施,通过以法治城,扎实推进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依法炸封了360个矿窟,依法取缔、关闭28家违法企业,责令26家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停产治理;不再批准在河池城区上马新的中小型冶炼企业。投入2亿多元抓大企业技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全年利用烟气回收制硫酸能力已达50万吨,铋、镉等贵重金属回收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和300万吨,水泥企业年利用废矿渣60万吨以上。
  海口(海南)
  以“创模”复查为抓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7亿元,实施市中心污水截流并网及府城分区污水管网工程。城市垃圾基本日产日清,全年处理垃圾34.31万吨。完成白水塘大型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启动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改造工程。
  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组织编制《海口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海口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编写,投资3691万元,完成龙塘饮用水源二期环境保护工程。
  攀枝花(四川)
  以“创模”为载体,加强城市综合整治,强化对污染源排放的监管,特别是无组织排放源的整治力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92%,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较2005年下降0.048毫克/立方米,其他指标基本保持稳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取缔了企业自建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规范了生活垃圾清运与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2005年提高20.55%,为全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宜宾(四川)
  到2006年底,省政府下达的4家重点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已全面完成,大气污染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大力促进中心城区“禁燃区”建设。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136台锅(窑)炉中,现已完成整改110台,占总数的80.9%。全年空气质量达Ⅱ级标准天数有232天,P M10浓度与去年相比得到下降。
  江安县井口的长江水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改善较大,出境断面水质状况良好;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0.0分贝,较2005年下降0.7dB(A ),达到了区域环境噪声二类标准。
  贵阳(贵州)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区范围内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4块,面积129平方公里,建成区烟尘区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投入580余万元完成了对394个油烟、噪声重点项目的专项整治;贵阳发电厂、清镇发电厂各两台20万千瓦机组脱硫设施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行;全年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天数为339,占全年总天数的92.88%。
  在2006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分别取缔了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86家和44家餐饮业单位排污口。全面开展红枫湖、百花湖的“禁磷”工作。
  昭通(云南)
  市政府出台了《“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将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了细化分解,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调整和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控制SO2排放量,取缔小炼铁、小造纸、小电石污染企业。同时决定解决市、县区环保部门编制不够、人员紧缺以及四县环保局单设的问题。
  商洛(陕西)
  商洛市在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状况下建立了环境保护基金,决定将每年新增财力的10%用作环境保护投入,并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目前商洛市已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征地工作;垃圾处理场建设单项工程已于今年9月通过验收,其配套设施建设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空气自动监测站设备已安装到位;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投运。
  咸阳(陕西)
  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投资1.9亿元完成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结束了市区生活污水直排渭河的历史,年可减少COD排放量8000吨;投资1200万元兴建日处理中水3万吨的市东郊污水处理厂中水工程;投资1.2亿元兴建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市西郊污水处理厂工程,预计2007年9月底竣工,投入试运行。
  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境权益专项行动,关停5家造纸企业,12家果汁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这将会使“七河一渠”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宝鸡(陕西)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开工建设渭河南岸截污工程;改造渭河北岸老城区污水管网90公里;开工建设市十里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建天然气加气站3座,铺设管网15公里,新增天然气储气能力3万立方米;开工建设代家湾供热站及管网工程,完成开发区集中供热配套管网工程。拆除市区内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管网覆盖区内4蒸吨/小时以下的分散燃煤锅炉61台;对16家较大规模餐饮企业进行了油烟治理;对7家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
  兰州(甘肃)
  继续抓好清洁能源推广,投资7000万元,建设天然气管网35公里,年用气量达到6.2亿立方米。随着清洁能源改造的不断进展,清洁能源在全市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已达到58.24%。
  建成了目前甘肃省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工程——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20万吨,累计完成投资3.37亿元。服务面积4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50万。城市园林绿化取得新进展,投资7553万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90.53公顷。
  陇南(甘肃)
  甘肃陇南市专门设立了“城考”办公室,着重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伐。启动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将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颁布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保护办法,加强检查,清除污染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强城区噪声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府还从人员、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城考”工作的支持。
  西宁(青海)
  编制完成了《西宁市进一步控制煤烟型污染推进“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对辖区内重污染行业、重点隐患企业、在线监控设施运转情况、医疗垃圾的集中焚烧安全处置情况、事故应急预案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排查。
  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共出动2123人次,检查了324家单位,限期整改和处罚违法单位89家。严厉打击“十五小”、“新五小”,取缔“死灰复燃”炼金企业4家。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银川(宁夏)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06年全市供暖全部纳入集中供热管网或改用清洁燃料。城市集中供热率从2001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06年的74%。完成天然气入户20100户。全年大气环境质量Ⅱ级及好于Ⅱ级的天数达到312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85.48%,同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及二氧化氮浓度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继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市园林绿化等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8.2亿元,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库尔勒(新疆)
  环保投资额逐年递增。投资13902万元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投资120万元新增排水管道2400米,进一步完善了老城区二期排水工程;清理污水井650多座;积极推广清洁能源,进一步改善了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得到广泛使用;关停了市区6个历史燃煤茶浴炉,大力开展柴炉并网工作;对5家重点企业及4家医院进行限期治理。投资1000万元实施园林绿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39.88%,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