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循环经济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努力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在生产和消费末端实现可利用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对不能利用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与处置,最终促进实现物质生产和消费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和旅游名城,是我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进一步提升西安市的综合实力,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建设,在西部率先实现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编制西安市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对保障西安市经济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是西安市“十一五”规划48个专项规划之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科研成果,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编制组

2005.10

     

0 总则........................................................................................................................... 1

0.1 规划范围......................................................................................................... 1

0.2 规划期限......................................................................................................... 1

0.3 规划依据......................................................................................................... 1

1  基本情况................................................................................................................ 2

1.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

1.2 资源环境概况................................................................................................. 5

1.3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9

2 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2

2.1 区域发展中的循环经济理念....................................................................... 12

2.2 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13

2.3 有利条件分析............................................................................................... 15

3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18

3.1 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18

3.2 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 19

3.3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战略............................................................................... 20

3.4 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 22

4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24

4.1 指导思想....................................................................................................... 24

4.2 基本原则....................................................................................................... 24

4.3 总体目标....................................................................................................... 25

4.4 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指标........................................................................... 25

5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28

5.1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28

5.2 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29

5.3 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32

5.4 绿色服务业规划........................................................................................... 35

5.5 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 37

5.6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40

6 重点建设项目........................................................................................................ 41

6.1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41

6.2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41

6.3 商住、旅游生态示范园区建设................................................................... 41

6.4 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体系建设................................................................... 42

6.5 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二期工程............................................................... 42

6.6 火力发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42

6.7 造纸工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43

6.8 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43

6.9 清洁生产与ISO14000试点企业................................................................... 43

6.10 循环经济培训工程..................................................................................... 43

7 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46

7.1 建设投资估算............................................................................................... 46

7.2 资金筹措渠道............................................................................................... 46

7.3 效益分析....................................................................................................... 47

8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50

8.1 把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50

8.2 尽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50

8.3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50

8.4 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51

8.5 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发展资金和人才....................................................... 51

8.6 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52

8.7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52

8.8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53


           

0总则

为了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循环经济建设对减少废物排放、改善城市区域环境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的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

0.1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西安市行政区划范围,面积9983 平方公里。

0.2规划期限

2006年~2010年

0.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

(3)《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国家环保总局,2003.12.31;

(4)《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7)《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8)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第四次修编);

(9)《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白皮书)

(10)《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西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2004.12;

(11)《西安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西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2005.02。

1基本情况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中部、黄河中游的关中盆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07º40′~109º49′和北纬33º39′~34º45′之间。西安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九区和高陵、蓝田、周至、户县四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总人口725万。其中,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75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510.26万人。

西安市行政区划范围见附图1(西安市行政区域图)。

1.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西安市目前已基本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兵器、电子、通讯、设备、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的科研、生产基地和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2004年,西安市国民生产总值(GDP)1095.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0.05亿元 (占5.48 %),第二产业495.67亿元(占45.23 %),第三产业540.15亿元(占49.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0.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6.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44元和3143元。

(1)农业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城郊型农业框架已逐步形成,以粮、油、菜、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和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业产业多元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200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全市造林面积2.05×104公顷,零星植树1024万株。猪、羊年末存栏数增加,大牲畜、家禽年末存栏数均有所上升,肉、奶、禽蛋产量均有较大增长,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654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8.1×104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0.34×104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20×104吨;农村用电量11.6×108千瓦时。

(2)工业

西安已形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中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数字程控交换机、彩色显像管、冰箱和空调压缩机、工业缝纫机、大型工业风机和乳制品等产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6243户,资产总额1054.36亿元,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净资产约499 .42亿元;工业从业人员10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的28 %。

2004年,西安市工业呈现增速加快、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工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66.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64.1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89.2亿元。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完成工业总产值221.4亿元;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425.5亿元;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24.4亿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05.9亿元。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205.1亿元;重工业总产值584.2亿元。

工业运行质量改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9 %,实现销售收入801.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8。

建筑市场不断规范,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2659元/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4859个,竣工项目2119个;施工面积1410.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4.6万平方米;实现总产值227.9亿元。

(3)商贸业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知名的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市场覆盖西北地区及川北、晋南、豫西广大地区。全市拥有商贸和餐饮业网点14.16万个,从业人员107万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14个,2004年实现成交额258亿元,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有16个。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1万元,占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的46.9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6.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3.3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25.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02.5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11.7亿元。

(4)旅游业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西安拥有国家质量等级的旅游区(点)18家,其中:4A级9家、3A级4家、2A级4家,1A级1家。2004年末共拥有接待游客床位17万张,星级宾馆、饭店64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37家、二星以下12家),旅行社193家(国际旅行社27家、国内旅行社166家)。2004年,西安接待海外旅游者65万人次、国内游客2084万人次。

(5)文化教育

西安是全国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高等教育规模和科研综合能力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市现有高等院校38所,在校研究生、大学生44.8万人,其中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进行重点建设。2004年,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分别为63.8万人、37.5万人、19.1万人、4.6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7万人。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全市拥有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民办普通中小学90所,民办职业学校30所。有各类科研及技术创新机构408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在航空航天、电力机械设备、光学仪器仪表、电子、纺织、中医药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

西安文化事业发达,现有电影院34个,开放性礼堂俱乐部35个,群众艺术馆2个,国画院1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67个。公共图书馆14个,展览馆、博物馆9个,秦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西安地区有广播电台7个,开办了11套广播节目,日播音85小时以上。有线广播电台10座,省、市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可基本覆盖全市区域。西安现有出版社17家,每年出版图书近千种数千万册,发行报纸60多种。

(6)交通

西安市社会运输能力较高,是连接省内及西北、中南、西南的重要枢纽。全市现有公路总里程2877公里,2004年完成客运量8792万人次、货运量8901万吨;铁路里程1702.7公里,2004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754万人次,货运量3477万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四大机场之一,已开辟国际航线17条、国内航线六十余条,与国内通航的城市有46个,民航通航里程120433公里,年民航客运量298万人次,货运量5.13万吨。

(7)医疗卫生

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城乡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健全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系。加强卫生防病工作,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785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7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 万人,其中职业医师1.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3.3万张。农村社区合作医疗覆盖面达65.6 %。

(8)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完成了城六区分区规划及城六区详细规划编制。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工作得到强化,编制完成了环山路两侧用地控制规划、背街小巷道路整治及城市断头路打通工程方案设计、城市点亮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雕塑体系规划、城中村及旧村改造规划、大明宫御道广场规划、建筑垃圾造景选址规划、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三环道路工程项目规划、西安市道路体系规划、西安市绿化体系规划、新建改造公共厕所布点规划。2004年市区新增绿地60公顷,绿化覆盖率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15平方米。

1.2资源环境概况

西安市城区位于渭河平原二级阶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滈河、潏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等,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西安市地表形态可划分为秦岭山地和渭河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秦岭山地高差悬殊,垂直分异明显;渭河平原地势平坦,耕作悠久,城镇体系完善。

1.2.1 土地

秦岭山地以林地为主,渭河平原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人均土地面积为0.1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4公顷,分别占全国人均的18 %和38 %,土地资源贫乏。西安市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经济作物与粮食争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果园面积迅速增加,大量占用优质耕地,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量较大,致使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形式严峻。

1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



1.2.2 水资源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南北两侧共有支流53条,南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呈篦状结构,北侧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渭河,呈树状结构。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6.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1.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7.27亿立方米。河流源头水质良好,流经城镇区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较好,不宜饮用的潜水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4.14 %,河流及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西安市属缺水地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32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率较低。黑河引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供水4亿立方米,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日供水量为150日万吨,其中地表水110万吨,地下水40万吨。

1.2.3 生物资源

西安市现有林业用地41529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1.6 %,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秦岭山地。随着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群落结构趋于合理,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有所增强。

草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为1397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由于各个区县的大块草地多数海拔高,改良计划滞后,草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秦岭山地相对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的植被类型则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248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4矿产资源

西安市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在金属矿产中,有黑色金属的钛、铁、锰、铬等,有色金属金、铜、铅、锌、钼、钨等,放射性矿产有铀矿。在非金属矿产中,有石墨、水泥灰岩、白云岩、长石、大理岩、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黄铁矿等。列入国家储量平衡表的只有5种、7个矿产地,仅占全市矿产总数的20 %、矿产地的12 %。矿产自给率和利用率较低,属于矿产资源贫乏的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主要依靠其他地区输入。

1.2.5 环境质量概况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① 工业水污染物

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15032.50万吨。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总量为38907.59吨,主要污染物是COD、石油类、挥发酚、氨氮,COD排放量为38266.87吨,石油类为125.90吨,挥发酚为6.09吨,氨氮为507.65吨。

② 大气污染物

2004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299158万标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11746.98标立方米;大气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2004年排放量分别为9.05万吨、4.37万吨、2.74万吨。

③ 固体废物

2004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总产量为134万吨,主要以粉煤灰、炉渣为主,分别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2 %、25 %,其次为尾矿和其它物质,各占12 %和9 %;危险废物0.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6.17 %。

2004年,城六区日产生活垃圾3300吨,年产生总量121万吨。基本清运到江村沟垃圾无害化处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据市环卫部门调查统计,市区医疗单位、宾馆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即特种垃圾)日产量为20.65 吨,年产生量约7537 吨。医疗垃圾进行了集中焚烧处理。

2004年西安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如表2所示。

2   污染物排放总量


(2)环境质量现状

西安市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地表水污染严重,多数河流自净能力弱化;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城市绿化滞后于城市建设。

① 环境空气质量

2004年,5个监测点位(常年例行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SO2年均浓度值为0.060mg/Nm3,全年达标率均为100 %;NO2年均浓度值为0.033 mg/m3,全年达标率均为100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为0.142 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为西安市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全市降水采集样本数为97个,pH值范围为4.7~7.9,酸雨频率为6.19%。酸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31 %。

2004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6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1.2%。

② 水环境

2004年,渭河、灞河、浐河、皂河、潏河、沣河、涝河等10条河流的24个监测断面中,有6个断面达到Ⅳ类水质,其余断面均为劣Ⅴ类。所有断面的水质均未达到功能区划分类别标准。10条河流污染程度由大至小排序为:皂河>渭河>涝河>新河>灞河>浐河>沣河>临河>潏河>黑河。河流中主要污染物依次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4.48%、18.63%、15.70%、11.79%、8.31%、7.91%。

2004年,地下水监测结果显示:潜水质量较差,水质极差区呈点块分布在三桥等地,潜水超标项目有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六价铬、硫酸盐、锰、铁、耗氧量、PH值等;承压水水质相对较好,局部超标,超标项目为总硬度、氯化物、亚硝酸盐、氟化物、锰等。

③ 声环境

根据西安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交通噪声源对城市的噪声污染最大,按声级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其它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

2004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68 dB(A),暴露在66~70 dB(A)声级下的路段最长为169.56km,占所测道路总长的83.11 %;暴露在71~75 dB(A)级下的路段,长度为25.72 km,占所测道路总长的12.61%。

2004年,全市区域环境噪声网格布点200个,平均等效声级为55.6 dB(A),峰值为58 dB(A),平均值为53 dB(A),本底值为47 dB(A)。工业集中区达标率为89.47 %;混合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居民文教区达标率分别为86 %、83.33 %、63.83 %。

1.3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先锋队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004年西安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5.5 : 45.9 : 48.6。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看,西安市人均GDP居第14位,工业增加值列第15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小;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县域经济落后,产业特色不明显;中场产业薄弱。

西安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一些污染较重的行业,如设备制造、纺织、石化、电力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生产规模仍将扩大,这是工业污染最为突出的时期。虽然西安市科技实力雄厚,但科技转化水平较低,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化步伐较慢,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进。

(2)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004年,全市GDP为 1095.87亿元,万元GDP煤炭消耗1.11吨,电消耗1047kwh,水耗为39.94 吨。全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299158 万标立方米,工业污水排放量为 15032.5万吨。与工业发达城市相比,西安市万元工业能耗、排污量都相对较高,明显反映出西安市工业发展的高投入与低产出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均耕地仅占全国人均耕地的38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325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24,属缺水城市;生产、生活资料大部分来自周边区域,资源相对紧缺,其生存与发展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输入,然而依赖产生的不确定性将带来较大的投资和环境风险,这将对西安市的未来发展有可能形成限制。

(3)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控制基础设施薄弱

2004年,西安市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42 %;全年日均值超标率为33.75 %,最大超标倍数为0.39,超标现象严重。西安市境内的54条河流中,中度至严重污染的河流超过总数的50 %,呈有机型污染特点;地下水中度以上污染面积超过200 平方公里。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为89.71 %。由于污染控制基础设施不足,相当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导致地表水环境污染整体呈上升趋势,对主要靠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源地构成威胁。城市垃圾收集设施不足,回收体系管理混乱,回收利用率较低。城市噪声污染呈上升趋势,交通噪声污染突出。

(4)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逐年加剧,秦岭浅山及塬坡地带植被破坏明显,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西安市水土流失面积3851平方公里,其中秦岭北麓和骊山为严重水土流失区,每年流入渭河的泥沙达1040万吨。全市约有20 平方公里已治理区域因人为破坏而重新出现水土流失。西安属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达82 %,地下水开采过度。长期以来,未有效从法规约束和价格调节方面形成节水机制,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尚未普及,用水粗放,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率偏低。

(5)科技转化水平低,公众的环境意识薄弱

西安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科技实力雄厚,但先进的科技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进程较慢,科技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潜力发挥不足。西安市近年来实施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1000多项,选育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300个;2004年科技三项经费为4600万元。回收率仅为50%,与国内外同等城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高技术成果向生产转移的环节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技术产品出口地区过度集中,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高技术产业配套能力差、经济效益低。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薄弱,缺乏长远和全局观念。

2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排放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线形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

2.1区域发展中的循环经济理念

从物质流动的方面看,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开环式经济流程所构成,其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反馈式)经济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从而可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推动传统经济向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型经济转变。

(1)系统理念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运行原则。

(2)经济理念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重视资本和劳动力循环,忽视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考虑工程承载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将经济活动控制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保证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发展。

(3)价值理念

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生产理念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通过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消费理念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梯级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2.2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西安市是中国的千年古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内涵、文物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西安拥有近百所各类高等院校,3000多个科研单位,是亚洲最大的航空城和中国的航天城。拥有近40万专业技术人员和42名两院院士,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技术创新能力巨大。在全市的产业结构中,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5%,具有突出优势,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实力雄厚的产业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优产品。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的外部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城市快速扩张,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环境污染负荷加重;城市规模扩大,土地资源锐减,生态环境得不到应有补偿;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与古城保护、及对环境的要求等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日益明显,依靠传统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工业化模式,无法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协调。因此必须寻求一条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经济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大大降低了经济系统末端输出对自然的影响,减轻了自然生态环境负担,为其自我恢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影响摆脱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减少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发展,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从废弃物中发掘出新的资源,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可循环资源为起点,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20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就已经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产业和清洁生产的兴起,环境产品设计和环境友好技术的蓬勃发展,环境贸易壁垒和绿色银行的产生,绿色消费浪潮的涌起以及环境审计、环境会计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应用等,都是全球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也反映了全球正在循环经济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的实践轨迹。2005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初步拟定的我国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计划用近 50年的时间,在我国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陕西省政府提出,以推广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提出宣传推动、政府推动、市场推动、调整推动、技术推动等五项举措,重点组织和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推动陕西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由此,积极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响应国家政策,对于抓住推动西部开发主要战略机遇,进一步提升西安市综合实力,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西咸一体化、西安都市圈的建设,西安的经济规模将继续扩大,经济增长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如果继续维持资源高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特征,西安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生态环境特征等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发展制约。因此,只有运用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才能将西安导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3有利条件分析

西安市作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发展实力明显,环境管理组织健全,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已经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典型或雏形,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建设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条件。

(1)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安已形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目前重要的中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数字程控交换机、彩色显像管、冰箱和空调压缩机、工业缝纫机、大型工业风机和乳制品等产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为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

西安市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各级政府正在把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和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业产业多元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与古都西安密不可分。在我国109个旅游资源类型中,西安就有80个。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有许多属世界顶级水准,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西安雄厚的科技实力使西安市环保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2004年,西安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大批环保科技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发展迅速,170家环保产业技工贸总收入接近15亿元。西安高新区已建成环保产业园起步区,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产品的生产、对环境友好的洁净产品的生产、环境保护服务业、环境贸易为核心的环保产业体系。

(2)科技优势突出

西安市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才荟萃,高技术成果丰硕。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全市现有高等院校众多,有两院院士42人,博士后流动站47个。全市有各类科研及开发创新机构3000多个,其中科研机构661所,居全国各大城市前茅。

在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精良的实验设备。高科技的环保产业发展迅猛,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亿元环保企业有5家,上千万元的有22家,销售收入上1000万元的环保产品有18种,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已形成,居国内领先水平。

(3)环境管理系统完善

随着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家环境管理政策和排放标准日益严格,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循环经济鼓励政策相继出台,西安市环境保护部门积极制定政策,促使各排污单位治理污染,废物综合利用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建立以垂直管理的环境管理系统,可以更有效的发挥环保部门的职能,使环境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市、县、企业的不同层次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环境监测、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环境管理政策的实施。

(4)政策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陕西省省长陈德铭指出,陕西省作为资源大省,要改变产品初级化、增长粗放型的现状,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西安市政协十一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西安,并提出了循环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

(5)循环经济实践

从90年代开始,西安市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有效地改善了资源能源利用状况,初步形成了废气、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雏形,取得了明显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2003年,西安高新区成为国家ISO14000示范园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临潼、周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及绿色食品基地的建成,西安市生态农业体系也逐渐开始完善。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典型代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拉丝、小麦秸秆捡拾打捆以及小麦高茬硬播)在全市进行推广,对于有效利用资源、净化城市环境空气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垃圾发电、垃圾填埋场沼气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西安市的环保基础设施,还为大力发展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安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政策导向,为西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科技优势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已有的循环经济实践,为循环经济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

3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1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循环经济是把资源利用贯穿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寻求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完善,最终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将循环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指导方针,通过大力发展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循环社会建设等措施,使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乃至整个经济系统,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减低污染物排放,促使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西安市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国际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入全球化体系;市场化以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城市活力,构建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人文化即文明化、人性化;生态化要求在现代经济、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的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依靠循环型企业、生态村落、绿色社区等社会细胞,借助资源高效及节约利用,才能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经济高速发展的和谐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贯穿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几乎所有领域,根据西安市产业与社会发展特征,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遵循“三类三级”模式(见图1)。

“三类三级”模式,三类指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三个领域建设,三级的含义为:在工业领域内,形成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在农业领域形成生态村——生态农业区;在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内形成绿色社区—生态城市。最后再由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城市共同构成循环经济系统和节约社会体系。

图1 区域循环经济三类三级模式

3.2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和实事求是。围绕“三类三级”模式,西安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包括八个基本要素。

(1)清洁生产

根据污染整体预防的战略思想和减量化原则,通过在组织(包括一、二、三产业)内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生态工业链建设

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整合企业间的物流、能流、水流关系,构建企业间的链接关系,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提高工业园区资源整体利用水平。

(3)生态农业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经济与环境效益,促进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

(4)绿色社区

提倡建筑生态化、能源新型化,建立资源回收体系,培养社区居民的绿色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社区。

(5)废物回收再生利用系统

通过建设废物回收站、交易市场、再生加工中心,形成社会废物再生利用系统,完善社会静脉产业。

(6)技术支撑体系

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农业生态技术、节能建筑技术、废物再生利用技术、污染物处理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制开发节能材料与设备,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7)循环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

建立全市循环经济信息交换中心和管理系统,实现可再生、可利用资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高资源管理与利用水平。

(8)法律法规与政策保证体系

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制定适合西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制定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条例和相关的实施细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3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战略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农业向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循环农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循环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围绕投入品的生态化、无害化目标,加速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准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循环。生态农业既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生态农业的重点应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

(2)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工业优化升级。以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为重点,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突破绿色壁垒,提升西安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培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体系,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非竞争性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系统的生态功能。

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现有工业园区分类指导,建设生态工业园,提升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闫良航空工业基地的档次和竞争力,引导老工业区的改造。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开展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的综合效应。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选择试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开展中水回用,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在有条件的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在大型联合企业中,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水流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见图2)。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提升工业的科技原创性能力;大力扶持技术应用扩散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3)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曲江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

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社会静脉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建立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人才培训、废旧物资回收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等。重点开发生态工业的关键链接技术,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等;开发和运用大宗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深加工等二次资源开发技术,建立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基地,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3.4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

以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为原则,构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价格和政策引导,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废弃物分类处理与利用体系、加工生产体系和再生产品应用体系,完善社会静脉产业体系。

建立市场机制,通过法规政策、经济合同、执行污染控制标准等手段规范不同的利益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循环型社会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建立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引导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

倡导建设绿色节能社区。以绿色社区为基础,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节约意识,将循环经济思想贯穿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在社区内建立物资回收体系,与城市回收体系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生利用。

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与循环型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以及环境标志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利用,回收废弃办公用品。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资源观,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4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胡锦涛总书记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发展和促进循环经济”的讲话精神为指针,以生态学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与生态平衡理论为支撑,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区域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示范,完善社会静脉产业,鼓励环保科技产业发展,以政策与体制创新促进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2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规划和建设遵循“减量、再用、循环”为内容的原则(即3R原则)。

(1)减量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产品生产尽量减少能耗、物耗;在生活中,减少人们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和包装物,选择环境友好产品。

(3)循环原则。要求生产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物质循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循环原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以上原则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的负荷。

针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生态化耦合,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4.3总体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以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建立循环经济物流与能流数据信息库和评价管理系统;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示范项目,基本建成西安市循环经济实施框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

(2)实施途径

循环经济建设的途径分为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在企业层面,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在区域层面,通过建设企业之间工业生态链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在社会层面,通过建设静脉产业,实现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及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

(3)实施步骤

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4个方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基本建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工业园、西安经济技术生态工业园;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点;建成城市废物回收再生利用系统;实施污水再生利用、电厂余热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重点工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重点引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企业,建成西安市物流与能流数据信息库。

4,4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指标

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由指标类、指标群、指标、目标构成,共有四大类、25个指标。指标类包括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特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管理,每个指标类包括若干个由指标与目标支撑的指标群,构成总体指标体系。

4.4.1 经济发展指标类

(1)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群:包括GDP年平均增长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

(2)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群:包括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

4.4.2 循环经济特征指标类

(1)循环利用率指标群,包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系统覆盖率。

(2)污染处理与处置群,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4.4.3 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类

(1)环境绩效指标群,包括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工业万元产值污水排放量、工业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

(2)环境质量指标群,包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

(3)生态建设指标群,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生态农业示范区、节能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4)环境改善潜力指标群,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指数。

4.4.4 绿色管理指标类

(1)管理制度指标群,包括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

(2)管理意识指标群,包括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

西安市循环经济建设“十一五”规划指标详见表3。


           

3    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

5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树立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城市发展理念,抓住机遇,依靠西安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及联系和未来产业发展选择的原则,重新确定适合西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方向,带动西安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西安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西安市在循环经济建设中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市域内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局部向全市依次展开。在深入调研、仔细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取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多、上下关联度较高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确定西安市发展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通过培育先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支柱产业,逐步推进,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结构。

5.1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1)加快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制度框架建设;

(2)尽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库与交换中心,实现能流和物流信息化管理;

(3)以短缺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采取激励政策和强制技术标准为手段,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4)围绕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鼓励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产业发展;

(5)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加快高技术、旅游、文化、金融等节水产业的发展;

(6)以高能源消耗和重点污染产业为主要控制对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物排放;

(7)加快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培植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8)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减少化肥及农药使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2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改变传统的线性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市,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自然—产品和使用—再生资源”闭环式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延长和补充产业链,实现工业生态化网络体系建设;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建设重点企业和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生态工业发展。

5.2.1产业发展重点

5.2.1.1高技术产业

依托科研和人才优势,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化,注重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重点行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加强创业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构建具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5.2.1.2现代装备制造业

全面完成用高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航空航天、光机电、电子信息、输变电和机械设备等五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鼓励和引导汽车、输变电设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组织开展配套生产,实行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和扶持西飞公司、西电公司、陕重汽公司、陕鼓公司、陕齿公司等龙头企业。

5.2.1. 3软件、材料和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

以软件、材料和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为核心,积极支持转化重点科技成果,继续培育科技型企业。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培植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利君”、“开米”等工业品牌。

5.2.1. 4环保产业

加快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技术与设备开发和系列化,提高产品成套能力;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资源化技术设备开发和系列化;建立完善城市污水资源化体系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加快环境友好产品研制与开发,重点开发节能节水型产品和材料;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可拆解循环利用设计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有形”功能替代型产品。

5.2.2 清洁生产推进规划

5.2.2.1 清洁生产推进目标

以生产规模大、清洁生产潜力大;环保管理体系较完善,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原材料和能源用量大、环境污染较重为原则,全面完成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及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

到2010年,全市开展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到30 %,工业园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率达到30 %。

5.2.2.2清洁生产鼓励政策与保障措施

(1)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对主要行业特别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规定推进清洁生产具体目标与要求,并将其列入环境保护计划和工业部门发展目标。

(2)在制订产业政策时,把清洁生产作为工业生产的指导方针,鼓励资源节约、质量效益型工业发展,限制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拟定产业管理规定和技术政策,要包含清洁生产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把环境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3)提高市场准入条件,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园区规划的项目进入生态工业园。积极引进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制定并实行利用清洁能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工艺与设备、清洁产品优惠政策。

(4)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开展清洁生产。金融机构政策性贷款,应对清洁生产项目给予倾斜。允许企业对实施清洁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加速折旧,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5)建立清洁生产奖励制度。对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的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

5.2.3 工业园区发展

工业园区是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工业生产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1)优化整合老工业区

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推广延伸式发展模式,鼓励灞桥热电厂、西郊热电厂、户县电厂、市区各热力中心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使用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为冷却水;推广废纸造纸污水零排放技术;加快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模式见图3—图5。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结合工业园区整合和特色园区建设,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建设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及园区内外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发展跨越园区的区域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按照西安市“四区一基地”建设设想,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应采用精益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电子、高新科技产业;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闫良国家航空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建设,应采用集中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市场网络、公众信息等公共物品共享,集群式发展园区经济,形成产业集群。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应以产业链延长和综合利用企业为主要对象,补充和完善生态工业产业链,逐步构建良性、稳定的生态工业框架。综合考虑园区的特点和生态工业发展的需求,规划建设的入园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2)符合园区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

(3)满足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及补链需求;

(4)满足废物综合利用的需要。

5.3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5.3.1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根据西安市生态环境特点、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和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不同区域生态农业模式构想如下:

(1)秦岭山地林果牧结合模式

秦岭山地生态功能独特,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在突出生态功能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以林护农、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形成农、林、果、牧共同发展的模式(见图6)。即通过荒山植树种草,开展水土保持,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粮食和果业提供配合饲料,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和集约化发展;通过动物粪便的沼气池发酵,形成沼液、沼渣还田,促进种植业发展。最终实现粮、果、林、牧的协调发展格局。


           

(2)渭河平原种养加结合模式

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水肥条件优越,种植业发展基础雄厚,种植业产品及副产品极为丰富,已经形成了以家庭圈养及集约化养殖为特色的养殖业。进一步以农产品集约化加工为途径,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广泛综合利用手段,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种养加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以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为中心,在稳定作物生产的条件下,以剩余农产品为饲料,促进家庭圈养及集约化养殖业发展;以沼气推广为龙头,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的剩余能量,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沼气),节省其它能源消耗;以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料,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又改善土壤性质;以加工业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土壤肥力改善、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的良性循环。

种养加结合模式图7。

(3)城郊蔬菜基地模式

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中心,建设蔬菜和农副产品基地,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生产反季节水果、蔬菜等鲜活副食品,实施净菜工程,建设净菜和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城市提供优质、精细的副食品。农业废物用于饲料、还田等综合利用;实现种植、养殖与微生物农业有机结合,形成能流、物流协调的生态系统。

城郊蔬菜基地模式见图8。

           

5.3.2生态农业发展重点

围绕种植业基地建设,以综合治理、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为原则,在山区,通过小流域生态治理、杂果林基地和甘露工程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在平原区,实施库井站水源工程的修复、改造和开发、结合果林基地,实施以渠树井路电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城郊,围绕蔬菜和副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形成以绿色产品种植、养殖和精细副食品加工为目标的城市生活保障体系。

在上述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分区发展模式,重点实施以下措施:大田作物轮作复种、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高效益。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积极引进新品种,发展规模化养殖,推广养殖场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专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的企业,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1)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2)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发展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建材板等产业,农作物秸秆气化用作燃料,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利用农作物秸杆发电等,开发新能源。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见图9。

        

(3)发展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对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专用饲料、专用肥料。

(4)规模化农副产品加工

建立集约化的粮农加工基地、养殖基地,果品集散基地,对加工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扩大果汁企业规模;建立蔬菜加工配置示范工程,逐步实施净菜进城工程,减少运输能耗,削减生活垃圾产生量。

5.4绿色服务业规划

5.4.1 旅游产业

依托旅游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竞争优势,充分凸显西安大旅游、大文化特色,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之间大联动。围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文化身份定位,加快发展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旅游体系;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五大精品线路(历史文化遗产、秦岭自然风光、关中民俗风情、健康休闲娱乐和现代科技文教)、六大旅游板块(古都旅游、临潼旅游、秦岭北麓旅游、曲江旅游、泾渭浐灞滨水游憩、四大遗址旅游)等系列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宗教、体育、科技教育、工农业等专题旅游,打造城市旅游精品。

5.4.2 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创建富有西安特色的都市文化产业体系,增加文化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物艺术博览、传播交流等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5.4.3 现代服务业

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整体水平。把西安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现代信息中心。

完善资源共享技术,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三网合一”,发挥信息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培育壮大一批物流企业,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加强指导,发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

5.4.4 环保服务业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关法规管理制度,构建环保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扶持、发展专业化环境服务企业;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增强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行外向型环境服务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构建风险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为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投融资体制保障。

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环保装备生产企业、环境咨询企业、环境监理等中介技术服务机构。

5.5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

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建设城市物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系统,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积极推广绿色社区建设。

5.5.1 物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交易市场,构建消费-回收-再生-回用的链状循环体系(见图10)。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分类回收包装废弃物,建设相应的资源再利用企业,鼓励产品生产商对废旧产品回收或综合利用,减少包装垃圾产生量。

(1)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

发展集中供热,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提高半成品供应量,鼓励净菜上市。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与利用体系。

建设生活垃圾分选中心、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扶持垃圾的再生利用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再生原料及产品销售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生活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开展利用生活垃圾生产有机肥料研究。

对危险废物实行强制性回收,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监管。

(2)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健全废纸回收利用网络,开展废纸的收集与再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完善废纸回收管理制度,配套建设技术成熟的废纸造纸工程。

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汽车回收和拆解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报废零配件的处理体系,取缔非法拆解企业。

建立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子类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市场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鼓励生产厂商回收废旧家用电器,开展废家电回收利用、资源化的研究。

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的分类指导,强化废旧塑料制品的收集和管理。研制开发废塑料再生技术和设备,开辟利用废旧塑料资源化途径。

5.5.2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节水工程

将城市节水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改变城市消费观念,建设节水型社会。

(2)污水再生综合利用工程

加快建设污水再生回用管网,大力发展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拓展再生水应用领域。推广城市绿地、景观用水采用再生水。提高企业水重复利用率,鼓励开发分质供水系统,提倡分质用水。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场合使用污水再生水。鼓励大中型集中式住宅区建设污水再生回用系统。通过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的水环境压力。

5.5.3 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培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1)实施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推行“无纸化办公”、节水、节电措施,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体系。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观念。提倡购物袋等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易耗品。加强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分类放置。不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

(3)完善绿色认证制度

推进企业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开展“绿色诚信”,强化诚信制度和相关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5.5.4 建设绿色社区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

城市住宅小区的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采光、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绿色节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以上。提倡使用太阳能,鼓励新建住宅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楼屋顶的一体化设计,尽可能采用自然光。

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对废旧纸、玻璃、金属、塑料、旧电器、旧家具等的回收。提高垃圾处理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资源回收行业。

定期举行知识讲座,兴办宣传报栏、板报等,培养小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创建节约型社区。

(2)建设农村生态社区

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环保知识。鼓励住户沼气池建设,强化农业系统物质循环。鼓励住户太阳能利用,加强清洁能源使用。推广秸秆气化工程,改善农村住区环境。强化生活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减少农村社区环境污染。

5.6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数据库、方法库和决策库,其中数据库包括企业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及政策数据库,方法库包括相关技术数据库及分析方法模型库,决策库包括企业决策库和政府决策库。通过循环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社会提供辅助决策,为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见图11。

          

6重点建设项目

6.1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按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园区物流、能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设计主导行业生态产业链和编制园区发展规划。

(1)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3)阎良国家级航空工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6.2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统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进程。

(1)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① 临潼生态示范区

② 周至生态示范区

③ 渭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2)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① 秸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电)示范工程;

② 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建设:建设50个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

③ 秸秆生产饲料综合利用工程;

④ 秸杆气化燃料示范工程;

⑤ 建设水果、蔬菜、蛋禽、奶肉、水产生产基地,实施蔬菜净菜进城示范工程。

(3)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① 利用畜禽粪便生产专用肥料项目;

② 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

6.3商住、旅游生态示范园区建设

(1)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的思想,编制生态示范园区发展规划,建设曲江生态旅游绿色示范区、浐灞生态示范区。

(2)绿色社区建设

2010年前建成城市绿色社区30个,生态村50个;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所占比例为30 %。

6.4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体系建设

(1)城市资源回收体系

建设800个回收亭;6个中转站;建设4个交易市场;建设1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处理中心。使城区80 % 以上社区设立规范化回收站点。

(2)再生加工体系

扶持、建设具有成熟技术和相应资质的废旧资源的再生加工企业。

(3)综合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

建设综合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投资8000万元。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吨,生产有机复混合肥、土壤调理剂、人行道地砖、建筑空心砖等。

(4)垃圾综合利用工程

建设年处理生活垃圾为80万吨的西安市生活垃圾电站工程。

6.5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二期工程

西安市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已基本形成,有再生利用的基本条件;规模化的再生回用易于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污水再生回用规划的主要项目有:

(1)北石桥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2)邓家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3)店子村开发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4)纺织城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5)袁乐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6)六村堡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6.6火力发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

(2)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工程。

6.7造纸工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造纸工业是污水排放量大户。根据西安市产业发展规划,造纸工业重点是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进行黑液碱回收利用,适度发展废纸造纸企业。

(1)化学浆造纸黑液碱回收治理项目:3个;

(2)废纸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2个。

6.8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建设物流、能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采用服务器-客户端开发相应的技术查询用户系统,实现数据库存储、数据过滤、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多层次的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态适用性技术支持。

(2)建设西安市循环经济交换管理中心。

培育和发展面向全国的可再生资源废物交换中心。建设虚拟废物交换中心,建立西安市企业、产品、项目、政策和科技成果等与废物交换相关的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和交换,有利于推进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便于上级管理部门的依据各种分析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6.9清洁生产与ISO14000试点企业

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的建设,到2010年全市企业认证率达30%。

6.10循环经济培训工程

建设循环经济培训基地、生态教育与文化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学校建设,标志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建设。定期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见表4,重点项目分布图见附图2。

4   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

续表4   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

7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7.1建设投资估算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建设项目,估算投资约为62.55亿元。

7.2资金筹措渠道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与技术投入,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同时,广泛通过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外经济及技术优势,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资金筹措方案见表5。

5   资金筹措方案

7.2.1 国际合作

(1)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

(2)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赠款,如国际组织、政府间环境保护贷款与赠款;

(3)争取国外商业银行贷款。

7.2.2 国内合作

(1)争取国家投资,如国家示范城镇建设投资,国家工业基地改造投资,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投资等;

(2)争取国家科技贷款,如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及成果推广等贷款等;

(3)争取省市等地方投资,如排污收费集中治理投资、清洁生产及ISO14000推进试点投资,生态工业示范投资等;

(4)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多元化投资,鼓励延长产业链项目的建设。

7.2.3 制定优惠政策

(1)税收政策

建议参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有利于延长产业链、补充产业链和滚动发展的企业建设。

(2)信贷政策

建议西安市人民政府会同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债券发行渠道,并划拨一定数额的基本建设债券,支持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排污费优先使用政策

按照排污费回用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尽快立项循环经济建设试点项目基金,申请使用环保排污费。

循环经济建设的投资渠道主要来源于企业投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BOT经营等方式,争取国家、省、市对生态示范园建设的投资和国外贷款、赠款,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机制。

7.3效益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推动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7.3.1经济效益

(1)根据国内循环经济的实践,循环经济生产链基本形成,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控制环境污染,通常投资回收期为5-15年。

(2)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链的链接耦合,不仅可以解决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小、资源和能源浪费大的问题,达到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振兴西安市经济的目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和提升机遇,并利用循环经济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循环经济链接产业投资,从而形成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上、下游系统存在的各种物质代谢关系和物料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循环经济内企业部分原材料投入,节省了生产成本。污水的再生利用,可用于电厂等冷却循环水、绿化用水等,资源来源廉价,可使企业节约原材料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利用粉煤灰制造水泥和建材,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作为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粉煤灰生产的加气混凝土制品和粉煤灰砖,均是建筑节能产品,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7.3.2环境效益

西安市循环经济体系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循环经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旨在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和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

循环经济企业间形成的工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代谢关系,使循环经济的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成为可能。电厂粉煤灰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等。循环经济内,上游系统企业输出的规模与下游系统企业所需的输入相匹配,最大程度减少了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循环经济各系统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循环经济的生产、绿化等,不仅节约了紧缺的水资源,而且通过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减少了循环经济新鲜水的用量。

(2)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热电联产是能源梯级利用、节能的范例之一。发电、供热企业联合在一起,实现了电能和热能的梯级利用,发电厂的热能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热源供应,可供应需热企业和居民生活的热能,不仅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循环经济居民的生活水平。

(3)改善环境质量

循环经济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可满冬季居民需热和少数需热工业生产的热量,减少供热锅炉污染物的产生。

(4)减少废物排放,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在循环经济的链接耦合中,应用工业生态的原理,从循环经济各产业的工艺设计和选择入手,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上、下游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平衡。一方面减少了堆场的占地;另一方面,减少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掘取。

7.3.3社会效益

(1)提高就业率,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在循环经济近期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明显增大,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本地资源及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极为显著。在中远期建设中,补链及产业链拓展企业数量增加极为突出,加之在循环经济建设中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可用性显著提高,劳动力就业率会不断提高,当地经济收入也会随就业绿的提高而增加。

(2)提高循环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新入园项目和企业对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吸纳,将有力促进循环经济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循环经济内各种产品和代谢产物的循环利用,可大量削减各种污染物的产生,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地区的环境质量。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公众对生态工业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将极大地提升公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3)加快生态工业的推广

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它以其自身的表现,向其它地区展示了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工业的美好前景,为全国、全社会重视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必将推动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4)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建设,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将能源梯级利用及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进行系统和有机的整合,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为支撑,以规范的环境管理为手段,改变了我国区域发展工业经济的传统思路,减少和降低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对资源和能源无序的消耗,为其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开拓了新的道路,使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8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1把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把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加快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8.2尽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政策等。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完善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分阶段推进计划。

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废旧家电及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8.3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区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各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组织开发有普遍示范、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采取措施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

8.4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逐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西安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西安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西安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西安市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及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引导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充分运用关于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8.5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发展资金和人才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循环经济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循环经济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切实增加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申请银行信贷和国家专项资金,进行设备租赁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8.6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按照循环经济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共生组织和产业链。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

8.7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培育和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示范区。

8.8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利用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资高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外商设立生态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决不是短期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观望等待,需要我们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评审意见

2005年9月29日,西安市环保局主持在西安召开了《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评审会。

市有关部门、市环保局各业务处室、规划编制单位和邀请的专家共21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技术组(名单附后),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项目下达的背景和意图和编制单位关于规划的介绍,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评审意见如下:

一、西安市政府在我省首次把循环经济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从规划层面上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重要性的认识。

二、该规划在充分认识西安市建设循环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即通过五年探索适合西安循环经济模式,完成重点示范,掌握物流、能流、信息流及其信息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体系是切合实际的。

三、规划提出的“三类三级”发展模式及从八个方面构建西安循环经济的基础是适宜的。

四、规划给出了西安循环经济考核指标,推荐了6个优先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0大类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项目,总体是适当的,必要的和具有示范性的。

五、规划文本简洁、明了、清晰,内容集中,较好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是一部比较好的规划。

六、建议

1.对指标体系提炼,同时补入现状年状况;

2.优先项目中应增加和强化技术支持项目类,包括煤的洁净使用技术;

3.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再提炼,特别注意与西安“四化”目标之结合。

根据会议意见补充修改后上报。

技术组

2005-9-29

th=108 rowSpan=2>

经济发展水平

GDP年平均增长率(%)

≥10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

≥3.3



经济发展质量

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0.8


万元GDP新鲜水消耗(m3/万元)

<3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0

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

≥4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0

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系统覆盖率(%)

≥65

污染处理

与处置

城市污水处理率(%)

≥8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2

环境绩效

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100

工业万元产值污水排放量(吨/万元)

≤33

工业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标立方米/万元)

≤1.2

环境质量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282

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60

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

≥75

生态建设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8

生态农业示范区(个)

≥5

节能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30

环境改善潜力

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1.5

绿

管理制度

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制度

基本建立

管理意识

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

≥30

工业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

≥30

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期)

≥50

5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树立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城市发展理念,抓住机遇,依靠西安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及联系和未来产业发展选择的原则,重新确定适合西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方向,带动西安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西安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西安市在循环经济建设中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市域内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局部向全市依次展开。在深入调研、仔细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取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多、上下关联度较高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确定西安市发展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通过培育先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支柱产业,逐步推进,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结构。

5.1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1)加快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制度框架建设;

(2)尽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库与交换中心,实现能流和物流信息化管理;

(3)以短缺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采取激励政策和强制技术标准为手段,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4)围绕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鼓励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产业发展;

(5)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加快高技术、旅游、文化、金融等节水产业的发展;

(6)以高能源消耗和重点污染产业为主要控制对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物排放;

(7)加快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培植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8)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减少化肥及农药使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2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改变传统的线性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市,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自然—产品和使用—再生资源”闭环式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延长和补充产业链,实现工业生态化网络体系建设;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建设重点企业和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生态工业发展。

5.2.1产业发展重点

5.2.1.1高技术产业

依托科研和人才优势,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化,注重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重点行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加强创业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构建具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5.2.1.2现代装备制造业

全面完成用高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航空航天、光机电、电子信息、输变电和机械设备等五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鼓励和引导汽车、输变电设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组织开展配套生产,实行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和扶持西飞公司、西电公司、陕重汽公司、陕鼓公司、陕齿公司等龙头企业。

5.2.1. 3软件、材料和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

以软件、材料和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为核心,积极支持转化重点科技成果,继续培育科技型企业。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培植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利君”、“开米”等工业品牌。

5.2.1. 4环保产业

加快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技术与设备开发和系列化,提高产品成套能力;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资源化技术设备开发和系列化;建立完善城市污水资源化体系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加快环境友好产品研制与开发,重点开发节能节水型产品和材料;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可拆解循环利用设计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有形”功能替代型产品。

5.2.2 清洁生产推进规划

5.2.2.1 清洁生产推进目标

以生产规模大、清洁生产潜力大;环保管理体系较完善,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原材料和能源用量大、环境污染较重为原则,全面完成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及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

到2010年,全市开展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到30 %,工业园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率达到30 %。

5.2.2.2清洁生产鼓励政策与保障措施

(1)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对主要行业特别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规定推进清洁生产具体目标与要求,并将其列入环境保护计划和工业部门发展目标。

(2)在制订产业政策时,把清洁生产作为工业生产的指导方针,鼓励资源节约、质量效益型工业发展,限制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工业发展。拟定产业管理规定和技术政策,要包含清洁生产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把环境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3)提高市场准入条件,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园区规划的项目进入生态工业园。积极引进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制定并实行利用清洁能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工艺与设备、清洁产品优惠政策。

(4)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开展清洁生产。金融机构政策性贷款,应对清洁生产项目给予倾斜。允许企业对实施清洁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加速折旧,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5)建立清洁生产奖励制度。对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的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

5.2.3 工业园区发展

工业园区是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工业生产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1)优化整合老工业区

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推广延伸式发展模式,鼓励灞桥热电厂、西郊热电厂、户县电厂、市区各热力中心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使用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为冷却水;推广废纸造纸污水零排放技术;加快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模式见图3—图5。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结合工业园区整合和特色园区建设,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建设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及园区内外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发展跨越园区的区域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按照西安市“四区一基地”建设设想,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应采用精益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电子、高新科技产业;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闫良国家航空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建设,应采用集中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市场网络、公众信息等公共物品共享,集群式发展园区经济,形成产业集群。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应以产业链延长和综合利用企业为主要对象,补充和完善生态工业产业链,逐步构建良性、稳定的生态工业框架。综合考虑园区的特点和生态工业发展的需求,规划建设的入园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2)符合园区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

(3)满足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及补链需求;

(4)满足废物综合利用的需要。

5.3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5.3.1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根据西安市生态环境特点、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和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不同区域生态农业模式构想如下:

(1)秦岭山地林果牧结合模式

秦岭山地生态功能独特,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在突出生态功能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以林护农、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形成农、林、果、牧共同发展的模式(见图6)。即通过荒山植树种草,开展水土保持,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粮食和果业提供配合饲料,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和集约化发展;通过动物粪便的沼气池发酵,形成沼液、沼渣还田,促进种植业发展。最终实现粮、果、林、牧的协调发展格局。

(2)渭河平原种养加结合模式

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水肥条件优越,种植业发展基础雄厚,种植业产品及副产品极为丰富,已经形成了以家庭圈养及集约化养殖为特色的养殖业。进一步以农产品集约化加工为途径,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广泛综合利用手段,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种养加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以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为中心,在稳定作物生产的条件下,以剩余农产品为饲料,促进家庭圈养及集约化养殖业发展;以沼气推广为龙头,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的剩余能量,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沼气),节省其它能源消耗;以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料,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又改善土壤性质;以加工业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土壤肥力改善、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的良性循环。

种养加结合模式图7。


(3)城郊蔬菜基地模式

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中心,建设蔬菜和农副产品基地,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生产反季节水果、蔬菜等鲜活副食品,实施净菜工程,建设净菜和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城市提供优质、精细的副食品。农业废物用于饲料、还田等综合利用;实现种植、养殖与微生物农业有机结合,形成能流、物流协调的生态系统。

城郊蔬菜基地模式见图8。

5.3.2生态农业发展重点

围绕种植业基地建设,以综合治理、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为原则,在山区,通过小流域生态治理、杂果林基地和甘露工程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在平原区,实施库井站水源工程的修复、改造和开发、结合果林基地,实施以渠树井路电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城郊,围绕蔬菜和副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形成以绿色产品种植、养殖和精细副食品加工为目标的城市生活保障体系。

在上述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分区发展模式,重点实施以下措施:大田作物轮作复种、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高效益。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积极引进新品种,发展规模化养殖,推广养殖场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专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的企业,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1)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2)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发展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建材板等产业,农作物秸秆气化用作燃料,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利用农作物秸杆发电等,开发新能源。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见图9。

(3)发展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对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专用饲料、专用肥料。

(4)规模化农副产品加工

建立集约化的粮农加工基地、养殖基地,果品集散基地,对加工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扩大果汁企业规模;建立蔬菜加工配置示范工程,逐步实施净菜进城工程,减少运输能耗,削减生活垃圾产生量。

5.4绿色服务业规划

5.4.1 旅游产业

依托旅游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竞争优势,充分凸显西安大旅游、大文化特色,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之间大联动。围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文化身份定位,加快发展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旅游体系;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五大精品线路(历史文化遗产、秦岭自然风光、关中民俗风情、健康休闲娱乐和现代科技文教)、六大旅游板块(古都旅游、临潼旅游、秦岭北麓旅游、曲江旅游、泾渭浐灞滨水游憩、四大遗址旅游)等系列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宗教、体育、科技教育、工农业等专题旅游,打造城市旅游精品。

5.4.2 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创建富有西安特色的都市文化产业体系,增加文化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物艺术博览、传播交流等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5.4.3 现代服务业

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整体水平。把西安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现代信息中心。

完善资源共享技术,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三网合一”,发挥信息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培育壮大一批物流企业,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加强指导,发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

5.4.4 环保服务业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关法规管理制度,构建环保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扶持、发展专业化环境服务企业;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增强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行外向型环境服务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构建风险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为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投融资体制保障。

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环保装备生产企业、环境咨询企业、环境监理等中介技术服务机构。

5.5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

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建设城市物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系统,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积极推广绿色社区建设。

5.5.1 物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交易市场,构建消费-回收-再生-回用的链状循环体系(见图10)。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分类回收包装废弃物,建设相应的资源再利用企业,鼓励产品生产商对废旧产品回收或综合利用,减少包装垃圾产生量。


(1)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

发展集中供热,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提高半成品供应量,鼓励净菜上市。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与利用体系。

建设生活垃圾分选中心、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扶持垃圾的再生利用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再生原料及产品销售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生活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开展利用生活垃圾生产有机肥料研究。

对危险废物实行强制性回收,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监管。

(2)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健全废纸回收利用网络,开展废纸的收集与再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完善废纸回收管理制度,配套建设技术成熟的废纸造纸工程。

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汽车回收和拆解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报废零配件的处理体系,取缔非法拆解企业。

建立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子类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市场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鼓励生产厂商回收废旧家用电器,开展废家电回收利用、资源化的研究。

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的分类指导,强化废旧塑料制品的收集和管理。研制开发废塑料再生技术和设备,开辟利用废旧塑料资源化途径。

5.5.2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节水工程

将城市节水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改变城市消费观念,建设节水型社会。

(2)污水再生综合利用工程

加快建设污水再生回用管网,大力发展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拓展再生水应用领域。推广城市绿地、景观用水采用再生水。提高企业水重复利用率,鼓励开发分质供水系统,提倡分质用水。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场合使用污水再生水。鼓励大中型集中式住宅区建设污水再生回用系统。通过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的水环境压力。

5.5.3 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培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1)实施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推行“无纸化办公”、节水、节电措施,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体系。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观念。提倡购物袋等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易耗品。加强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分类放置。不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

(3)完善绿色认证制度

推进企业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开展“绿色诚信”,强化诚信制度和相关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5.5.4 建设绿色社区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

城市住宅小区的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采光、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绿色节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以上。提倡使用太阳能,鼓励新建住宅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楼屋顶的一体化设计,尽可能采用自然光。

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对废旧纸、玻璃、金属、塑料、旧电器、旧家具等的回收。提高垃圾处理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资源回收行业。

定期举行知识讲座,兴办宣传报栏、板报等,培养小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创建节约型社区。

(2)建设农村生态社区

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环保知识。鼓励住户沼气池建设,强化农业系统物质循环。鼓励住户太阳能利用,加强清洁能源使用。推广秸秆气化工程,改善农村住区环境。强化生活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减少农村社区环境污染。

5.6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数据库、方法库和决策库,其中数据库包括企业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及政策数据库,方法库包括相关技术数据库及分析方法模型库,决策库包括企业决策库和政府决策库。通过循环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社会提供辅助决策,为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见图11。

6重点建设项目

6.1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按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园区物流、能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设计主导行业生态产业链和编制园区发展规划。

(1)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3)阎良国家级航空工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6.2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统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进程。

(1)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① 临潼生态示范区

② 周至生态示范区

③ 渭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2)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① 秸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电)示范工程;

② 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建设:建设50个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

③ 秸秆生产饲料综合利用工程;

④ 秸杆气化燃料示范工程;

⑤ 建设水果、蔬菜、蛋禽、奶肉、水产生产基地,实施蔬菜净菜进城示范工程。

(3)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① 利用畜禽粪便生产专用肥料项目;

② 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

6.3商住、旅游生态示范园区建设

(1)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的思想,编制生态示范园区发展规划,建设曲江生态旅游绿色示范区、浐灞生态示范区。

(2)绿色社区建设

2010年前建成城市绿色社区30个,生态村50个;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所占比例为30 %。

6.4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体系建设

(1)城市资源回收体系

建设800个回收亭;6个中转站;建设4个交易市场;建设1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处理中心。使城区80 % 以上社区设立规范化回收站点。

(2)再生加工体系

扶持、建设具有成熟技术和相应资质的废旧资源的再生加工企业。

(3)综合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

建设综合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投资8000万元。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吨,生产有机复混合肥、土壤调理剂、人行道地砖、建筑空心砖等。

(4)垃圾综合利用工程

建设年处理生活垃圾为80万吨的西安市生活垃圾电站工程。

6.5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二期工程

西安市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已基本形成,有再生利用的基本条件;规模化的再生回用易于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污水再生回用规划的主要项目有:

(1)北石桥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2)邓家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3)店子村开发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4)纺织城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5)袁乐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6)六村堡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6.6火力发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

(2)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工程。

6.7造纸工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造纸工业是污水排放量大户。根据西安市产业发展规划,造纸工业重点是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进行黑液碱回收利用,适度发展废纸造纸企业。

(1)化学浆造纸黑液碱回收治理项目:3个;

(2)废纸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2个。

6.8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建设物流、能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采用服务器-客户端开发相应的技术查询用户系统,实现数据库存储、数据过滤、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多层次的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态适用性技术支持。

(2)建设西安市循环经济交换管理中心。

培育和发展面向全国的可再生资源废物交换中心。建设虚拟废物交换中心,建立西安市企业、产品、项目、政策和科技成果等与废物交换相关的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和交换,有利于推进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便于上级管理部门的依据各种分析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6.9清洁生产与ISO14000试点企业

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的建设,到2010年全市企业认证率达30%。

6.10循环经济培训工程

建设循环经济培训基地、生态教育与文化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学校建设,标志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建设。定期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见表4,重点项目分布图见附图2。


4   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投资估算

(万元)

1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园区

建设结合工业园区整合和特色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150000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园区

(包括泾河开发区)

闫良国家级航空工业基地生态示范园区

2

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

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临潼生态示范区

周至生态示范区

渭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因地制宜进行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建设

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90000

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秸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电)示范工程

90000

秸杆综合利用示范存:建设50个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

秸秆生产饲料综合利用工程

秸杆气化燃料示范工程

建设水果、蔬菜、蛋禽、奶肉、水产生产基地,

实施蔬菜净菜进城示范工程

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

资源化利用试点工程

利用畜禽粪便生产专用肥料项目;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周至2个,临潼2个

15000

3

商住、旅游生态

示范园区建设

生态示范园区

曲江、浐灞生态园区

8000

绿色社区

建设居民社区绿色社区30个、生态村50个

4

再生资源回收与

加工体系建设

城市资源回收体系

建设800个回收亭;6个中转站;4个交易市场;1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处理中心

90000

再生加工体系建设

扶持建设具有成熟技术的废旧资源的再生加工企业

15000

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项目

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吨

8000

生活垃圾电站工程

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80万吨

50000

续表4   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

5

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北石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10万吨/日

22000

邓家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6万吨/日

8500

店子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5万吨/日

11000

纺织城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7万吨/日

11000

袁乐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10万吨/日

14000

六村堡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

2万吨/日

5000

6

火力发电厂资源

综合利用工程

粉煤灰、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工程

对西安市热电厂进行粉煤灰、循环水余热综合治理

22000

7

造纸工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化学浆黑液碱回收治理项目

汉兴造纸有限公司(4.2万吨/年)、奥辉造纸有限公司(4.2万吨/年)、蔡伦造纸厂(3万吨/年)

2800

2500

废纸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

秦岭造纸厂(5.0万吨/年)、渭丰造纸厂(3.0万吨/年)

4000

8

循环经济信息

管理系统建设

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物流、能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1000

循环经济信息交换管理中心

培育和发展面向全国的可再生资源废物交换中心

3000

9

清洁生产与

ISO14000试点

清洁生产、ISO14000建设

在企业内推行清洁生产、ISO14000建设

900

10

循环经济培训基地建设

循环经济培训

建设培训基地、组织培训

1800

11

合计



625500


7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7.1建设投资估算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建设项目,估算投资约为62.55亿元。

7.2资金筹措渠道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与技术投入,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同时,广泛通过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外经济及技术优势,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资金筹措方案见表5。

5   资金筹措方案

资金来源

金额(亿元)

占总投资比例(%)

企业投资

18.77

30

招商引资

18.77

30

银行贷款

12.5

20

BOT方式融资

6.25

10

国外贷款、赠款

3.13

5

其它

3.13

5

合计

62.55

100

7.2.1 国际合作

(1)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

(2)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赠款,如国际组织、政府间环境保护贷款与赠款;

(3)争取国外商业银行贷款。

7.2.2 国内合作

(1)争取国家投资,如国家示范城镇建设投资,国家工业基地改造投资,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投资等;

(2)争取国家科技贷款,如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及成果推广等贷款等;

(3)争取省市等地方投资,如排污收费集中治理投资、清洁生产及ISO14000推进试点投资,生态工业示范投资等;

(4)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多元化投资,鼓励延长产业链项目的建设。

7.2.3 制定优惠政策

(1)税收政策

建议参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有利于延长产业链、补充产业链和滚动发展的企业建设。

(2)信贷政策

建议西安市人民政府会同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债券发行渠道,并划拨一定数额的基本建设债券,支持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排污费优先使用政策

按照排污费回用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尽快立项循环经济建设试点项目基金,申请使用环保排污费。

循环经济建设的投资渠道主要来源于企业投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BOT经营等方式,争取国家、省、市对生态示范园建设的投资和国外贷款、赠款,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机制。

7.3效益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推动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7.3.1经济效益

(1)根据国内循环经济的实践,循环经济生产链基本形成,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控制环境污染,通常投资回收期为5-15年。

(2)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链的链接耦合,不仅可以解决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小、资源和能源浪费大的问题,达到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振兴西安市经济的目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和提升机遇,并利用循环经济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循环经济链接产业投资,从而形成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上、下游系统存在的各种物质代谢关系和物料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循环经济内企业部分原材料投入,节省了生产成本。污水的再生利用,可用于电厂等冷却循环水、绿化用水等,资源来源廉价,可使企业节约原材料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利用粉煤灰制造水泥和建材,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作为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粉煤灰生产的加气混凝土制品和粉煤灰砖,均是建筑节能产品,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7.3.2环境效益

西安市循环经济体系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循环经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旨在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和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

循环经济企业间形成的工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代谢关系,使循环经济的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成为可能。电厂粉煤灰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等。循环经济内,上游系统企业输出的规模与下游系统企业所需的输入相匹配,最大程度减少了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循环经济各系统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循环经济的生产、绿化等,不仅节约了紧缺的水资源,而且通过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减少了循环经济新鲜水的用量。

(2)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热电联产是能源梯级利用、节能的范例之一。发电、供热企业联合在一起,实现了电能和热能的梯级利用,发电厂的热能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热源供应,可供应需热企业和居民生活的热能,不仅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循环经济居民的生活水平。

(3)改善环境质量

循环经济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可满冬季居民需热和少数需热工业生产的热量,减少供热锅炉污染物的产生。

(4)减少废物排放,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在循环经济的链接耦合中,应用工业生态的原理,从循环经济各产业的工艺设计和选择入手,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上、下游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平衡。一方面减少了堆场的占地;另一方面,减少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掘取。

7.3.3社会效益

(1)提高就业率,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在循环经济近期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明显增大,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本地资源及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极为显著。在中远期建设中,补链及产业链拓展企业数量增加极为突出,加之在循环经济建设中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可用性显著提高,劳动力就业率会不断提高,当地经济收入也会随就业绿的提高而增加。

(2)提高循环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新入园项目和企业对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吸纳,将有力促进循环经济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循环经济内各种产品和代谢产物的循环利用,可大量削减各种污染物的产生,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地区的环境质量。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公众对生态工业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将极大地提升公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3)加快生态工业的推广

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它以其自身的表现,向其它地区展示了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工业的美好前景,为全国、全社会重视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必将推动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4)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建设,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将能源梯级利用及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进行系统和有机的整合,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为支撑,以规范的环境管理为手段,改变了我国区域发展工业经济的传统思路,减少和降低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对资源和能源无序的消耗,为其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开拓了新的道路,使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8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1把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把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加快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8.2尽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政策等。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完善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分阶段推进计划。

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废旧家电及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8.3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区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各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组织开发有普遍示范、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采取措施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

8.4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逐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西安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西安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西安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西安市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及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引导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充分运用关于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8.5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发展资金和人才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循环经济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循环经济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切实增加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申请银行信贷和国家专项资金,进行设备租赁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8.6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按照循环经济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共生组织和产业链。

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

8.7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培育和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示范区。

8.8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利用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资高技术、污染防治、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外商设立生态经济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决不是短期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观望等待,需要我们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评审意见

2005年9月29日,西安市环保局主持在西安召开了《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评审会。

市有关部门、市环保局各业务处室、规划编制单位和邀请的专家共21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技术组(名单附后),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项目下达的背景和意图和编制单位关于规划的介绍,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评审意见如下:

一、西安市政府在我省首次把循环经济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从规划层面上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重要性的认识。

二、该规划在充分认识西安市建设循环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即通过五年探索适合西安循环经济模式,完成重点示范,掌握物流、能流、信息流及其信息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体系是切合实际的。

三、规划提出的“三类三级”发展模式及从八个方面构建西安循环经济的基础是适宜的。

四、规划给出了西安循环经济考核指标,推荐了6个优先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0大类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项目,总体是适当的,必要的和具有示范性的。

五、规划文本简洁、明了、清晰,内容集中,较好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是一部比较好的规划。

六、建议

1.对指标体系提炼,同时补入现状年状况;

2.优先项目中应增加和强化技术支持项目类,包括煤的洁净使用技术;

3.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再提炼,特别注意与西安“四化”目标之结合。

根据会议意见补充修改后上报。